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7-28 11:26:13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 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更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本节内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本课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第三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教学目标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本节课程,具体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册图表说明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②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各组成及大气的垂直分层;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大气情况及天气状况;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并结合实际解释自然界中的生活现象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做相关的讲解。

③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法与图表分析法相结合,探寻大气的组成;联系生活的实际讲诉个组成成分的作用,用图表法一一分析大气各垂直分成的情况,由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大气的热力作用,从而进一步阐述大气对大阳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④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培养地理审美情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

(2)确定依据

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本节内容:从大气的过程受热探索大气的热力作用。

③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及大气的热力作用有较高的认识。

④学生的期待:想了解大气冷热及运动的奥秘,理解大气对大阳辐射和对地面的作用,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培养地理探究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各大气的主要特点;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2)确定依据

①本节内容: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

②热力作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③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三、 教法分析

1、教法概述

“施教之初,贵在得法。”从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节课将以“设问置疑、引入导课——读图分析、概括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汇报成果、观看录象——复习总结、练习巩固”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经历一个由“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兴趣,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本节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更好地结合图表学习相关知识。

2、教学策略的选择及依据

(1)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表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2)选择依据

本节内容多,原理性强;涉及等压面、等温线,较为复杂、难度大;同时要运用物理运动和受力分析的知识,比较抽象,要求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在缺乏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

3、教学媒体

(1)教师支持材料:教师用书,教案稿等。

(2)学生支持材料:课本、地图册、实验汇报材料。

四、 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2)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学法指导

(1)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让学生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比如山顶和山下的温差),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课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

(2)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掌握要点和探讨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学生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观测、比较、分析、总结。

②通过绘制大气垂直分层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鼓励学生创新学习。

五、 教学过程分析

1、 回顾上章内容,引出本节内容

通过对地球里三层外三层的回顾,引出本章大气的内容,从而开始对大气的组成的认识

2、 读图讲解,层层递进

通过读地图册,从而加深对大气干洁空气的认识,了解他的组成,进而对其作用的分析

3、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大气的垂直分层

通过对生活中,山地和山脚的温差,引出本节的第二块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

4、 画图层层分析

通过画大气垂直分层图,分析图形曲线特征,对各层的由来一一作分析,讲解各层的气温情况、空气运动以及天气状况

5、 再次联系实习,研究大气的作用

通过对夏天白天在多云和晴朗天气的温差比以及晚秋有云夜晚和无云夜晚的温差比,引出大气的热力作用

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 ……此处隐藏5515个字……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诗歌。

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说课稿 篇5

《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课文以蚕姑娘为题,以拟人的手法来写蚕,可以看出作者对蚕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春暖时节,蚕从卵里孵化出来。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第一次蜕皮,从又黑又小变成黄姑娘。

第二次蜕皮,从又黄又瘦变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从又白又嫩变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从又白又胖变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讲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姑娘的情况。

由于低段教学以识字为主,因此本课的重点:①掌握9个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认识5个二类识字。通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

本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因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蚕,多数学生缺乏对蚕的感性认识。但由于童心,他们会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昆虫强烈的研究兴趣,应作为本课的难点。

对于本文我安排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做到: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2、认识生字,学写其中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注意指导读好“姑娘”中的轻声,二类字中的“卵”不要读成“软”“裳”是轻声。3、在教学生字词时,可以用上猜谜法:15天是半个月“胖”;24小时是1天“旧”;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撇“盖”。再用部件法学习“蚕”天虫;“姑”女古;“娘”女良;“床”广木;“响”口向,“桑”三“又”加一“木”。这些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知道学习生字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预设: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牢记课文的内容,最后能进行背诵。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课文中那些形象、生动的语句,蚕的有趣的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相似的、前后贯通的文章结构,是学生学习本课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学习本课的极大兴趣。

一、复习导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目标,出示课文后的一组词语正好可以复习词语的同时回顾课文内容.

衣裳 蚕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 暖洋洋 又黄又瘦 又白又胖

二、自学探疑

因为是科普性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样的文章,应该有意地培养孩子探究的意识和提问的意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集中后筛选,选出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如蚕的一生要睡几次?2、是怎样进行变化的?3、蚕最后是变成了什么样的?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

接下来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让学生读读、想想、划划、写写,在文中寻找满意的答案。整堂课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教学,问题都由孩子们自己来解答,把课堂还给孩子老师只是听众,必要时做补充或者提示,这样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出课文中有关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听了别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种解问的方法,可以使多数的学生都动脑想想。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阅读,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上,重点指导学生的阅读情感,语气。如“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把春天来了和小蚕出生时的喜悦语气读出来。在读“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来,要盖新的房。”这是蚕姑娘的最后变化,要把蚕快要完成它一生的历史使命和就要结束蚕姑娘的日子,那种充满激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读,能加深同学们对句子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阅读情感与语气的指导,能使学生融情于文中。

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我采用划的方法,把一些重点词语勾画下来。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丝儿、茧子、开了窗、蛾姑娘,学生们能记住这些词,也就基本记住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对背诵这篇课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我让学生边理解内容,边勾画词语。

在对课文理解后我抓住一些拟人化的词语,把为什么叫蚕姑娘的问题揭示出来。特别是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变成”,黑姑娘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变成胖姑娘,变成蛾姑娘这些活泼生动的句子,让学生掌握了蚕的生长知识。明确为什么把蚕当作人来写。

三、拓宽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后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蚕的资料,正好是养蚕的时节,可以让孩子自己养几天蚕,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

四、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熟记住蚕的生长过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书。

2、蚕姑娘

春(暖洋洋) 蚕卵 钻

又黑又小 (不吃不动) 变 黄

又黄又瘦 变 白

又白又嫩 变 胖

又白又胖 变 亮

吐丝结茧 开窗 变 蛾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