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7-28 11:24:57
【精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

【精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说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官。“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二、听读课文,训练说话

1、师配乐朗诵全诗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三、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高昂。

(2)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好听了)。

3.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后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四、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一)教学第一段

过渡:”我用马良的神笔让窗前的小树不再……缩……我还用马良的神笔让树上的小鸟不再……苦……

2.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3.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4.过渡:”就这么一个红红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5.师生配合读。过渡:”是的,红红的太阳就像一件温暖的衣服,让小树不会在……生: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点红重读的词,如果我们不只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还注意这些词,你一定读得更动听,齐读

6.指导有表情地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过程。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1、有节奏地读

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

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二)教学第二段

1.过渡:“学会了这一段的朗读,你一定也能读好第二个愿望,拿出笔,边读边学着老师的样儿,在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在一些能更好的帮助你朗读的词语下面加上小点。

2.检查:找一个做范本,展示台展示,现在请你根据你做的读书记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相信其他的小朋友也学会了这种朗读诗歌的方法,生范读3.生练读,课件出示分隔线及重点词语。当学生在第一段学习中,看了老师的方法后,已基本掌握,因此,第二段的教学可以放一手扶一手,让学生将方法迁移,去自读自悟。

(三)教学第三段

1.出示第三段,请生读。

2.其他小朋友都是小评委,听完后帮他点评,读完第一句,请生评价: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或哪些地方还能怎样读的更好,评完后接着读第二句,读完后,再评。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已放手,而采取合作探究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才不会让他出现走神的机会,在听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担任评委的角色,既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他的检测,检测他对上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四)连读全文

五、拓展,说话

师:”故事还没完呢,那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练习说话。

2.师巡视,找出说的较好的几位,请上讲台,把他们说的连成一首新的《假如》。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 ……此处隐藏5485个字……,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事先预备。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体会景中流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老师的讲解在文中安排所占比例仅有,屈指可数。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见解。

并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学流程设计是灵活的:随学生而应变。采取以学生读“体会最美,最喜欢的句子”来引出三个教学点,相机对三个教学点作出不同形式的处理—有设问、有讨论、有朗读指导。学生的理解明显地轻松到位。

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者赞美林海”这一环节。既是在反馈学习情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维,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高潮。

另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含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1.读书;2.体会特点;3.批注特点;4.体会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引入时,有意地提到“同样的”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最后,过度到第五部分自学。使学生通过本课学有所获。

实际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结合交流讨论,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要说的这节课,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笋芽儿》。本文是“春天”单元的第二课,基于学生学情和《课标》要求设定本课教学重点,仍然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和理解内容上。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逐步体会笋芽儿冲破一切阻碍奋发向上的内在力量。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教学流程:

流程一:巧设情境提问题(具体有以下两个环节)

上课伊始,在学生上节课已有对春天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开门见山。首先,请学生用“春”扩词、造句,边说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将课前布置给学生对春天景物的观察融入其中。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有了课前预习的学生,围绕笋芽儿的“成长”提出学生自己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笋芽儿是怎样钻出地面的?教师抓住“问题”,围绕重点生发开去。

流程二:初读课文学生字(具体有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在“自己读书,个性记字”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讲一讲等方式,让学生畅谈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意识。

接着,设计读词游戏环节,和笋芽儿比赛,巩固刚刚学过的生词。“弹奏”“呼唤”“沉睡”采用随文识字法,降低了识字难度,克服了集中识字的弊端,减轻了学生负担。

最后,在“总结交流,规范写字”环节中重点指导两个字。在课题中出示“芽”字,虽然,学生很容易就能通过“形生结合”记住生字,却不容易写好字。“芽”字书写时注意要上宽下窄,教师要通过范写,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写一写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指导性、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逐步把字写好。而“悄”字则从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常规中自然引出,“表现最棒的你,请悄悄地坐好”,顺势进行笔顺和笔画指导,接着用“悄悄地”说个句子,既规范了书写常规,又记牢了字形,做到词句学习从生活中来,再用到生活中去。其它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表,根据结构分类,顺势总结出左右结构生字的特点,再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和写字的能力。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作为低年教学重点,如果“重点不重,必有后患”。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归类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在写字中,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把识字、写字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相信有了时间的保证、指导的保证、练习的保证,识字教学的实效性便凸现出来。

流程三:以读促思解问题

在备课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后,容易理解到笋芽儿成长与环境和他人的关心有关。可是,其成长的内因却是本课的难点。因此一问题为切入点,笋芽是怎样钻出地面的,展开有层次的读文。

第一层面:默读

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场”。学生独立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通过自读感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本原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初知层面的感受谈出来。

第二层面:演读:

运用联系想象的比较读,设身处地的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真正作到以读激情。边读边交流,哪些词、句比较喜欢,比较欣赏,说出自己对角色理解层面的解读。老师春天般温暖评价语言走进孩子的心灵,找到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于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从而体会到笋芽儿成长的外部原因,春雨姑娘的呼唤、春雷公公的鼓励和笋芽妈妈的关心。

第三层面:品读

把学生带入课文,使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心中。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逐步体会笋芽儿在成长中奋发向上的内在力量。

运用注重观察的模仿读,抓住小笋芽“一钻,一挺,探出头”等体现生长的动词,让学生带着感觉听一听、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适时的电教手段再现笋芽儿成长的真实画面,及时突破了难点和北方孩子认识上的盲点。学生从朗读中,从画面中,从鼓励中,心灵被震撼,被感动!是因为大家的关心,是因为笋芽儿经受了风雨、不怕困难,是因为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逐渐将课文内涵延伸到自己身上,产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通过有层次的朗读,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学生的感悟推入到更深入的层面。

第四层面:引读

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象笋芽儿的心理,进入升华情感的展开层面。教师深情地扮演竹妈妈与孩子对话。他们兴高采烈地开始了表演读、引伸读。给学生带上笋芽儿的头饰,他们跃跃欲试,完全沉浸其中,自然妙语如珠。

通过与文本亲密接触,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几个来回,使文本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有机的融通。

流程四:拓展延伸展问题

此时,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文本,与文本进行多向对话,我们设计了课上练说。可以是敬佩笋芽儿的,可以感谢竹妈妈、春雨姑娘、雷公公的,感悟更深的也可以感谢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的,还可能告诫自己要像笋芽学习的,孩子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练说、练表达中各抒己见,内心被激荡,被推动,被不断升华。

为了把学习引向课外,也为下节课埋下伏笔,我们设计了课下练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三种不同的课外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就在这样的作业中。将口语表达、书面练笔相结合,将课内研读、课外延展想相结合。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一节好课不能人云亦云,需要老师独具慧眼的学会添减,需要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碰撞交流,需要和学生课堂生成的亮点结合。教师无论怎么教,都应该带着学生身临其境,自主学习,和文本倾心交流。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课堂也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变“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变“波澜不惊”为“春色满园”。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精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