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 ……此处隐藏13377个字……的目标是:
(1)通过本课学习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并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声音传播的三种途径)。
(3)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我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力求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紧密结合。因此我把学生通过设计和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是学生设计并会做物体传声的实验。
四、教法、学法、评价方式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跳出教材对教学的束缚,并采用直观演示法、分组合作实验法,在某些环节辅助以一些常规教学法,如谈话法、讨论法等,并创建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用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动手实验等思维活动中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然学科的观察、提问、推测、实验、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分组实验材料、演示实验材料进行教学。
2、电子琴、课件的应用,可以更直观地教学。
七、教学预案
在设计上,我重在跳出教材对教学的束缚,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环节具体分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用电子琴弹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后启发学生谈话:用你的表情或动作来告诉老师你是否喜欢听这种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关于声音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问题?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因此我将本环节分为三步:
1、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途径。
我弹完这首歌曲后,让学生讨论:在人和琴声之间隔着什么物体?这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什么物体进行传播?向哪个方向传播?学生汇报后我进行小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于是我板书:气体。
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声音在固体中能传播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吗?鼓励学生大胆推想,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结果。这时我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时的大胆设想。然后我进行知识性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于是我板书:固体
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声音在液体中能传播吗?利用手中的材料你能证明吗?学生分组实验,我进行巡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表扬。学生汇报后我进行知识性小结:实验结果说明声音在液体中也能传播,同时,再次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也能传播。于是我板书:液体
2、接下来指导学生综合认识声音的传播。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以上研究,说明声音在哪些物体中能传播?学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填写课本第五十五页的空白处。接下来我讲解: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这些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的耳朵中来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会怎样呢?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放课件)
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放进一个电铃,人们在罩外可以听见铃声;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人们只能看到铃槌在动,却听不到铃声了。这个实验证明如果在发声物体周围没有任何物体,那么就不能向外传播。
3、指导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首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桌上,在纸屏的侧面用力敲鼓,使鼓声有一定的节奏,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出示课件,什么是声波?水波和声波所不同的是:水波只能沿水面向周围传播。而声波可以通过周围的物体,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传播。于是我板书:四面八方
在实验中,我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激励者。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理解,内化新知。
习题设计这一环节,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立小博士咨询台。从基础题——分组题——发展题,步步提高,层层深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情境创设又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发展思维,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并让学生和小天使做朋友,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更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
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做以总结:说说你在今天这堂课的收获,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包括知识上、能力上还有情感上的收获。引导学生对自己、自己所在的小组或者自己的小伙伴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评价,使学生在总结评价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再总结,这样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善于抓实质,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布置延伸的作业题,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八、板书设计
板书我采用了总分总式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起到理解、联想、记忆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板书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悟出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认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内容的内涵实质。
17声音的传播
气体 固体 液体
四面八方
九、教学效果预测
1、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分析判断、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实践经验,使学生都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使学生理解更深刻。
2、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文档为doc格式